院长寄语:
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深厚的办学底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学院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卓越计划”实施专业,与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合作本科教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特色高水平A类专业、专业综合评价A类专业、校企合作综合改革实施专业,省级一流课程、“金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国家级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校外产学研教育基地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强保障。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开发潜能”的教育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条件建设,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持续上升。
同学们,这里是你成长成才的摇篮,是接受应用型电气信息类专业教育的最佳选择,我们在这里期待你的到来!
——孙宏彬(教授,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院长)
一、学院简介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源于1953年经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批准创建的长春水利发电工程学校电力类专业。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4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2578人;设有能源动力学科(电气工程方向)硕士学位授权点,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94人。
学院的电气工程学科是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该学科全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学术成果客观评价排名进入前30%,并被评为优秀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吉林省一流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进入前20%中,评为优秀专业。拥有吉林省一流课程6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吉林省“金课”2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科育人示范课程”1门,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1门,建成吉林省精品课3门、吉林省优秀课8门。
学院建有高电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网调度仿真、通信原理、PLC、电力电子、智能电网控制和新能源发电等专业实验室35个,建筑面积52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是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2个,其中国电双辽发电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基地是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院拥有智能配电网测控与安全运行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配电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配电自动化设备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新能源发电及网络控制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吉林省有源配电网优化运行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等5个国家及省级科研平台,重点在配电网监控与状态评估、电力电子与能源高效利用、风力发电与智能微电网、配电网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电力物联网与大数据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二、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人、占20.7%,其中二级教授4人,三级教授1人;副高级职称27人、占35%;中级职称28人、占36.3%。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是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拥有特聘教授2人,吉林省高级专家、拔尖创新人才、省新世纪人才、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等人才称号教师12人次,吉林省C、D、E类人才22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人。
三、专业介绍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电力系统为工程应用背景,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转化能力、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胜任电力系统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改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试验、信息处理、工程管理和市场交易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电磁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PLC原理及应用、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工程、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电力技术经济与管理、电力市场、智能电网通信技术、智能微电网技术、电气工程新技术专题等。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发电厂、电网公司、电力设计院、大中型企业等单位从事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维护以及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营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2.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电力系统为工程应用背景,培养具备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胜任智能电网及其相关领域规划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试验、工程管理及信息处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智能电网概论、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现代检测技术、发电厂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高电压技术、智能微电网技术、远动及调度自动化、智能电网通信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新能源发电与储能技术、电力技术经济等。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发电厂、电网公司、电力设计院所、大中型用电企业等单位从事与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电气工程等领域相关的系统设计与制造、安装与检修、调试与试验、运行与控制、研制与开发、经营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3.自动化(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电力、冶金等工业企业自动化为工程应用背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胜任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研发、安装调试、维护检修、信息处理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微机原理及接口、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检测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运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工程、DSP原理及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和应用、现代工业网络与控制技术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电力、冶金、交通、建筑、化工、汽车等行业以及科技开发公司、自动化工程公司、自动化设计院、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管理、决策以及运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4.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通信、汽车、医疗、物联网等行业为工程应用背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能在智能硬件、信号与图像处理等电子信息相关领域,从事开发、设计、测试、生产运行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信息论与编码、数据结构与算法、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EDA技术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Cortex-M3开发技术及实践、RFID开发技术及实践、传感器检测技术、Python机器学习实践、C++程序设计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信息、通信以及电子应用系统等工程领域从事软硬件开发设计、技术测试等工作;也可以在制造业、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公司、仪器仪表生产企业、电信企业、工矿企事业和机关等部门从事电子系统的研发、设计、工程管理及系统维护等工作。
四、校企合作和创新创业
学院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建有智能配电网测控与安全运行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配电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配电自动化设备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新能源发电及网络控制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吉林省有源配电网优化运行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等5个国家及省级科研平台,建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以及高电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网调度仿真、通信原理、智能物联、PLC、电力电子、智能电网控制和新能源发电等专业实验室35个,建筑面积52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建有国家电网吉林电力有限公司、大唐吉林发电有限公司、华能吉林发电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2个,良好的科研和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就业实践搭建了平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近三年来,本学院学生获批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4项,省级项目60项。学生在国家、省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国家及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323项,其中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得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1项,省级金奖12项、银奖10项、铜奖7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5项。
五、典型就业单位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能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冶集团有限公司
六、专业咨询电话
(0431)80578377、80578391
专业咨询QQ群:76989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