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寄语:
土木工程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6年创办的素有“东北实业教育摇篮”美誉的奉天实业学堂土木科,学院创建于1951年,前身系长春土木建筑高级职业学校建筑工程系;1984年学校更名为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三校合并成立长春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更名为土木系,2005年更名为土木工程学院。学院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授权点;开办有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和智能建造四个本科专业。
学院扎根于东北大地,目光却远瞩全国,精准锚定行业走向与学校校情,紧密贴合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脉搏。始终秉持以应用能力与工程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理念,全力培育甘愿扎根基层、基础知识牢固、实践操作熟练、综合素养优异且富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社会各界输送新鲜血液。
学院恰似一片广阔无垠的蓝天,静候着莘莘学子振翅高飞;亦如一方肥沃的土壤,期盼着同学们在此绽放光彩。土木工程学院期待你踏入这片知识的沃土,为学院注入活力与希望,共同书写学院未来的辉煌篇章。
——徐亮 (教授,土木工程学院 院长)
一、学院简介
土木工程学院是长春工程学院下设的二级教学单位,设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和智能建造四个本科专业和1个土木水利专业硕士授权点。
土木工程专业源自于1951年长春土木建筑高级职业学校的工民建专业,经过73年的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已经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吉林省一流专业、吉林省优势特色专业(A类)、吉林省品牌专业、国家级CDIO改革试点专业,并于2013年通过住建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2018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复评)。学院现有省土木工程抗震减灾重点实验室、省防灾减灾工程研究中心,省寒区住宅建设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省建筑一体化集成技术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中心、省装配式产业基地(研发类)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737人、研究生110人。学院建设有国家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优秀课程10门。
二、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队伍德艺双馨,教师们不仅热爱教育事业,更展现出卓越的专业教学能力与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真正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目前建成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1支、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支。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6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7人,博士20人,硕士36人,专任教师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人,省高校学科领军教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吉林省高层次人19人,“双师型”教师39人,具有国家执业资格教师49人次,国外访学经历20余人次。团队教师近两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三、专业介绍
1.土木工程(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现代工程技术工具进行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具备卓越的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兼具国际视野、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成为能够适应未来工程技术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课程、专业知识和技术)
(1)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材料等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具备工程结构分析与设计的理论基础。
(2)建设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土木工程施工组织、高层建筑施工、建筑工程造价等施工类课程及广联达等软件,具备建设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
(3)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建筑抗震与高层结构设计等结构类课程和多门结构分析软件,具备抗震设计与结构分析能力。
(4)装配式建筑、建筑工程结构专项、建筑工程施工专项等本专业特色课程和实践训练,具备工程健康监测、检测以及加固等技术技能。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的设计和施工企业以及工程检测以及加固等公司企业。面向企业主要包括: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央、国企及各省市的地方企业。
2.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熟悉现代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技术工具,具有系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课程、专业知识和技术)
(1)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地质、土质土力学、工程测量、工程材料等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具备工程结构分析与设计的理论基础。
(2)土木工程制图、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设计、城市道路设计等道路设计类课程,具备道路线形设计、道路结构设计和绘图能力。
(3)结构设计原理设计、桥梁施工临时结构设计、结构设计软件应用等结构类课程和结构分析软件,具备桥梁设计与结构分析能力。
(4)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道路桥梁施工技术、道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隧道工程等施工类课程及纵横造价、BIM、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等软件,具备道桥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施工、设计、项目管理、项目招投标、监理和研究等工作。面向企业主要包括央国企:中交二航局、中交二公局等中交系统;中建八、中建一、中建二、中建三等中建系统;中铁、中铁建等铁路系统;中国水利系统等。地方企业主要是各省市市政、路桥等施工企业,设计、监理、管理企业等。
3.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健全人格和健康身心,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熟悉现代地下工程技术工具,具有系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课程、专业知识和技术)
(1)基础力学、土力学、岩石力学等基础知识,为地下工程结构的分析与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工程地质、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测量等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地下工程结构的工程材料、设计手段、测量方法等。
(3)地下工程施工、基坑工程、工程项目管理、地下工程概预算等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习、专业软件实训等实践课程,培养系统的项目管理与施工能力。
(4)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基本原理等专业理论课程和地下工程结构设计、基坑工程设计、地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地下工程概预算设计等实践课程,熟练掌握地下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并使用专业软件应用进行设计、分析与管理工作。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地下工程施工、设计、项目管理、项目招投标、监理和研究等工作。面向企业主要包括央国企:中交二航局、中交二公局等中交系统;中建八、中建一、中建二、中建三等中建系统;中铁、中铁建等铁路系统;中国水利系统等。地方企业主要是各省市市政等施工企业,设计、监理、管理企业等。
4.智能建造(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土木工程为工程应用背景,围绕土木工程的力学分析、建筑方案与构造、结构方案与设计、施工方案、造价成本核算和计算机辅助技术构建课程体系,以土木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两个领域及其深度融合设置专业课程。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胜任与土木工程相关的数字化设计、工业化制作、智慧化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课程、专业知识和技术)
(1)土木工程制图、CAD、BIM建模基础等二维识图、制图与三维建模的基本原理和软件应用。
(2)土木工程的力学知识、理论、分析方法及力学分析软件使用。
(3)计算机C语言、Python程序设计、云数据与数据挖掘、传感器与物联网、数据结构等方面的知识、理论及分析方法。
(4)工程材料、房屋建筑科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结构试验、多高层结构的知识、理论、技术、设计方法与计算机辅助软件使用。
(5)智能测绘、土木工程智能施工、高层建筑智慧施工、BIM建筑工程造价、工程项目智慧管理、建设工程法规等施工建造管理方面的知识、理论、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软件使用。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建筑、道桥行业的投资方、设计院、预制构件制作企业和施工企业,从事土木工程的BIM建筑与结构设计、BIM预制构件制作、BIM建造施工、BIM造价等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领域的工作。
毕业生主要就业面向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央国企。少部分毕业生就业于各省市的地方企业。
四、科学研究
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省级科研平台和省特色优势学科的优势,在装配式建筑、寒区道路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低能耗建筑和智能建造等多个领域凝练方向,形成特色。近5年,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7项,科研经费1600余万;获省级及以上科技奖13项,其中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授权专利51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中文核心等高水平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编制国家级标准1部,地方标准7部。
五、实践教学条件
学院教学实验设备充足、先进,建成有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土木工程实验教学部和力学实验教学部,实验室面积10060平方米,设备总值8000余万元,其中2024年度新购置1200吨电液伺服大型多功能结构试验系统,价值800万元,满足学生课内实验教学和课外试验探索;依托国内龙头企业建设有1个国家级、3个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及30余个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
六、学生科技创新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近5年内,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共6000余项,参赛率达全院总人数的371%,斩获各级各类大奖3500余项,获奖率达全院人数的220%,其中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铜奖2项、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及其他各类国家级赛事获奖78项。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全力支持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成果丰硕。
七、优秀校友
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工程实践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已为国家培养了2万余名毕业生,奋斗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杰出校友代表有:1980年毕业于我校工民建专业的徐建校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国家建筑业一级项目经理,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共中央组织部直接联系的专家。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2年7月毕业于我校工民建专业的刘国栋校友,曾任中国水利水电第二工程局分局常务副局长、局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现任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法定代表人)。
八、就业深造
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领导直接负责,学院和各系指派专人进行就业相关指导工作,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序进行。广大毕业生以“思想作风朴实、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良好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历年平均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
典型就业单位: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九、专业咨询电话
(0431)80578535、80578532
专业咨询QQ群:83677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