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寄语:
机电工程学院以机械工程学科为主导,以机械制造、焊接技术、材料成形等为主要专业特色,面向工程应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果丰硕、科研成果显著。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科方向特色鲜明、具有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机械工程学科是吉林省优势特色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吉林省特色高水平A类专业、吉林省品牌专业,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焊接技术与工程为吉林省一流专业。学院以凝练专业核心竞争力、突显专业优势特色为重点,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转化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同学们,机电工程学院会成为你们成长成才的沃土、展翅腾飞的基石!走进机电工程学院,让我们携手同行,共谱华章,创造辉煌!
——张爽(教授,机电工程学院 院长)
机电工程学院源于1970年创建的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经过5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现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器人工程4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708人。学院的机械工程学科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吉林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吉林省品牌专业、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A类专业,是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焊接技术与工程是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一、学院简介
机电工程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材料及焊接工程系、机器人工程系、机械基础教学部、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先进制造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七个二级部门,拥有汽车集成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汽车智能检测专用装备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汽车零部件制造在线检测中心、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技术科技创新中心4个省级创新研发中心;材料加工及测试实验室、机电技术综合实验室、数控技术综合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化化设计制造实验室等18个实验室,实践仪器设备总值7000余万元。
学院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吉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机试验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工程实践场所,同时搭建了学校科研成果-工程化-企业生产应用的桥梁。
二、师资力量
机电工程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科方向特色鲜明、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2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7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8人。
近年来,学院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科研能力稳步提升,先后荣获“吉林省级高校创新团队”和“吉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名教师被评为“吉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名教师被评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层次),1名教师被评为“吉林省高校春苗科研人才”,1名教师被评为“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教师荣获“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实践能力教师大赛”一等奖;4名教师先后荣获“长春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一等奖。荣获吉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建成吉林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
三、学术成果
机电工程学院坚持贯彻“科研强校”战略,瞄准科技前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凝练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解决了多项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学院教师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企业委托科技攻关项目50余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项40余项,其中吉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20余项。授权专利1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80余篇,其中SCI、EI等检索1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学院重视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近5年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等竞赛,先后获得国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118项,省赛一等奖173项、二等奖209项、三等奖237项,凸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和成效。
四、学科建设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科被遴选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B类”学科和“十三五”校级重点学科,得到了国家和吉林省的重点资助和支持。机械工程学科跟踪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立足于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机械、汽车、轨道交通等工业领域的需求,完善多学科相互交融、持续优化升级。机械工程学科以汽车和高铁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及其关键零部件、智能机器人等为研究对象,以车辆零部件制造质量检测、机电系统集成设计、先进材料成形与连接等技术为载体,为机械制造、汽车、轨道客车等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为国家和地方输送大量高级技术人才。
五、专业介绍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立足服务吉林省汽车、装备制造支柱产业,辐射东北、面向全国,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一定的国际视野、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能够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机电控制等相关领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开发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制图、 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 机械精度设计基础、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床数控技术、 PLC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课程。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够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运行与技术管理、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自动化及技术开发等工作,就业前景广阔,特别是在建筑工程、汽车、轨道客车、机械装备制造等行业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
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沟通交流和自学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能够在机械、电子、汽车、轨道客车等装备制造领域、基础工程建设如水利、电力、建筑等领域从事材料成型、金属结构、装备、工艺等复杂工程相关设计、制造、生产经营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形原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材料成形工艺基础、材料成型控制工程、现代制图及信息建模综合实训、材料成型综合设计、材料成型过程控制综合实训、材料成型综合实训、材料成型CAD/CAM实训、企业项目管理实训、企业设计制造项目实训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面向材料、水利、电力、建筑、汽车及轨道客车、机械等国有企业及与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相关的私营企业,主要从事金属结构设计及制造、成型装备设计及制造、材料成型工艺设计及管理、质量管理、理化分析等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毕业五年后可承担较复杂工程项目的管理、设计、制造任务,成为具有职业工程师能力的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
3.焊接技术与工程(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系统和先进的专业知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优良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较强的自主学习、实践和创新转化能力,能够分析、研究并解决工程与科学技术问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焊接专业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焊接工程管理、焊接结构设计及分析、焊接工艺设计与评定、焊接装备及自动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生产与质量管理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材料科学基础、焊接冶金及金属焊接性、焊接方法及设备、金属结构设计、金属结构质量检测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焊接工程预算与招投标、现代制图及信息建模综合实训、计算机综合实训、焊接技能综合实训、工业企业认知、焊接标准及生产管理、焊接结构设计及模拟、焊接工艺设计及制造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就业面广,主要面向材料、机械、建筑、水利、电力、汽车、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国有企业,同时新技术制造企业也有广泛用人需求,可从事项目管理/监理、设备开发、工艺设计及管理、质量检验、理化分析、物资采购及管理等技术管理岗位。毕业五年左右能够成为可以承担较复杂工程项目管理、设计、制造任务的管理骨干或技术骨干。
4.机器人工程(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机器人理论基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懂设计”、“会运行”、“综合素质好”,能够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从事机器人工程有关的设计、制造、技术集成(机械、电气、液气、控制)、检测与控制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制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热学基础、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器人工程导论、机械工程控制及测试技术、现代工业通讯与网络技术、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工程项目管理、PLC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器人计算机编程、机器人视觉、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机器人制造企业、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医疗器械制造企业等领域,从事机器人设计、制造、调试和维护等工作,也可到有关智能制造企业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
六、国际交流
机电工程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学习工作,与国际教育学院通力合作,成功搭建了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合作办学的平台,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走出国门、开拓视野,提升专业水平的机会。近年来,机电工程学院共有50多名学生参加对外交换学习和暑期游学,国际化办学效果初显。
机电工程学院向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悉尼科技大学、西悉尼大学、英国西苏格兰大学、日本北见工业大学等高校派出了10多位青年骨干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与国外高校开展研究合作。为进一步扩大学院中外合作深度、广度,有效提升学院学科专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提高学院办学质量,机电工程学院配置专门人员,负责切实推进国际人才引进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努力为师生提供更多中外之间的交流、学习、访学、科研平台。
七、知名校友
1、王德学,男,汉族,吉林榆树人,1954年3月出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72年毕业于我校机械工程专业,197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党组副书记兼副局长、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
曾任吉林省水曲柳粘土矿团委专职委员、矿党委秘书、东坑口党支部书记兼坑长;吉林省冶金厅矿山处负责人;中国黄金总公司吉林海沟金矿矿长;国家黄金局(中国黄金总公司)体改处处长;河南省黄金局(中国黄金河南公司)副局长、副经理兼中原冶炼厂厂长;中国黄金总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冶金工业部黄金管理局局长、中国黄金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经贸委黄金管理局(中国黄金总公司)局长、党委书记、法人代表;2001年2月,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5年2月,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5年12月起兼任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党委书记;2006年6月起兼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直属机关党委书记;2006年7月起兼任中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党校校长;2012年2月,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党组副书记。
2、史继山,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73年毕业于我校机械工程专业,我校校友总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毕业分配到吉林省水利工程局工作,后调入吉林省水利厅、吉林省直属机关党工委、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吉林省纪委监察厅工作。曾任省委组织部组织员办公室主任、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省纪委干部管理室主任,省纪委常委、干部管理室主任,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吉林省委巡视组组长、省委巡视专员,中共长春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等职务。
3、扈文秀,男,1964年2月出生,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我校机械制造工业与设备专业;现任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带头人。
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投资管理与资本运作,工程项目投融资管理,公司治理与激励机制;发表中英文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统编教材4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市级基金项目10余项;获陕西省哲学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三等奖1项。
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西安技术经济研究会秘书长,陕西省独立董事协会会员等职务。
4、侯旭华,男,汉族,高级工程师,1983年2月毕业于我校机械专业。现任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曾任水利电力部郑州机械设计研究所工程师、团委书记、综合处负责人;武汉华电钢结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华电工程钢结构部副总经理;华电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总经理;武汉华电董事长等职。
5、苏金波,男,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82年8月毕业于我校机械专业。学校校友总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现任吉林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任吉林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董事、副总经理,大安灌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吉林省中部城市供水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九、就业深造
机电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教学研究与改革、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毕业生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历年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从事专业相关的设计制造、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近年主要就业单位:中国电建、中车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局、中国建设工程局、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二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建一局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富士康有限公司、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世硕电子(昆山)有限公司、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逐年提高,学生考取的学校包括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燕山大学、贵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
十、专业咨询电话:
专业咨询QQ群:1026638249